在智能驾驶的浪潮中,算力是硬核,芯片则是大脑。对于芯片设计行业的资深专家李明来说,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竞赛,更是一场创新与耐力的较量。
十年前,李明还是某国际半导体巨头的高级工程师,参与过多款汽车级芯片的研发。那时,他亲眼目睹了智能驾驶从科幻设想走向实际应用的艰辛过程。每一次算法升级,每一代芯片迭代,都需要突破算力瓶颈和能耗限制的双重挑战。
“芯片设计是个系统工程,性能、功耗、成本和可靠性缺一不可。”李明回忆说,他和团队曾在一个小型无人驾驶项目上几乎彻夜不眠,调优芯片架构,以实现实时处理车载传感器海量数据。那段经历,奠定了他后续创业的坚实基础。
2018年,李明选择离开舒适圈,创办了一家专注于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的初创企业——芯途科技。他提出“算力即服务”的理念,致力于打造面向多场景应用的高效智驾芯片。芯途科技的第一代产品CT1000,虽然起步阶段遇到资金和技术双重瓶颈,但凭借其对芯片架构的深刻理解和精准的市场定位,迅速获得数家车企的关注。
“我们不想做单一功能的芯片,而是要打造‘全脑’解决方案。”李明强调,智能驾驶不仅需要感知和决策,更需要跨域融合、协同处理以及强大的边缘推理能力。为此,芯途科技持续优化芯片的神经网络计算单元,并开发配套的软件工具链,极大提升了芯片的应用灵活性。
与传统芯片厂商不同,李明深知汽车行业对安全和可靠性的苛刻要求,率先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了车规级安全标准,确保芯片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运行。此外,他还建立了开放合作生态,联手算法开发商和车企,共同推动智能驾驶的技术落地。
2023年,芯途科技发布了突破性的CT2000芯片,基于先进的5纳米工艺,支持L4级自动驾驶需求。该芯片具备强大的多传感器融合处理能力,并原生支持多模态AI模型推理,极大提升了车辆的感知准确率和响应速度。
尽管芯途科技在技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,李明坦言,智能驾驶芯片市场竞争激烈,产业链的整合和规模化量产仍是最大挑战。“算力不是唯一,生态和量产才是王道。我们正在与代工厂和供应链伙伴紧密合作,力争实现稳定的量产交付。”
李明的故事,正映射出中国智驾芯片产业从技术积累到商业落地的真实写照。在政策支持、资本加持以及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,国产芯片企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李明也相信,未来十年,随着AI算法和芯片架构的持续创新,中国将涌现更多像芯途科技这样的“造芯英雄”,在智能驾驶领域打响一场“算力革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