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成式AI赛道日益拥挤的今天,涌现出一批定位精准、能力强大的新锐AI模型。Manus AI,便是这股新浪潮中备受瞩目的存在。作为一款源自中国、迅速获得全球用户关注的智能体模型,它不仅在功能和表现上对标当前主流的AI助手,更因其独特的执行能力和上下文记忆机制,被不少科技评论者誉为“第二个DeepSeek”。
那么,这个“数字实习生”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?又是如何掀起一场AI使用体验的革新风暴?本文将从技术架构、交互方式、使用体验、商业模式等维度,全面解读Manus AI的亮点与潜力。
一、从“聊天机器人”到“AI执行者”:Manus的差异化定位
和大多数以“问答交互”为核心的AI模型不同,Manus AI将自身定位为“数字实习生”或“AI执行代理”(Agent),其核心优势并非快速回应用户的问题,而是具备持续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。
与ChatGPT这类以对话为主的模型相比,Manus AI更像是一位能够按照复杂指令进行规划、执行和反馈的“自动化员工”。
这一特性使其在以下几个领域具有显著优势:
- **旅行规划:**不仅能生成旅行行程,还能处理住宿、交通等细节。
- **数据报告分析:**读取大量文本或数据后,输出结构化的分析结果。
- **网站或APP设计:**用户只需输入业务需求,Manus可输出初版Demo。
这类长链条、多步骤的任务,正是传统聊天型AI难以胜任的方向,而Manus AI则将其作为主打卖点。
二、技术机制:记忆系统与动态任务追踪
为什么说Manus AI不是一个普通的AI聊天机器人?答案在于它背后强大的技术系统:
1. 支持最多20条“记忆”上下文
用户可以通过“知识模块”为Manus提供背景信息,如公司介绍、产品列表、过往任务数据等。系统将这些信息长期保留并用于上下文中调用,极大地提升连续性与智能度。
这让Manus AI在面对“跨任务、多轮次”的操作时,依旧保持一致性,避免“每次使用都从零开始”的问题。
2. 任务执行中可实时干预
不同于“提交→等待→结果”的传统逻辑,Manus AI支持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信息补充与逻辑调整。
例如:你在让它制作一个社交媒体APP时,可以在执行中输入“增加短信验证模块”,它会立即调整任务计划并继续执行,这种动态响应机制,大幅提升用户控制感。
三、真实体验:有人在吃饭时间让它开发APP
知名科技内容创作者Alex Finn在X平台上分享道,他在吃饭时使用Manus AI发布了“开发一个小型应用”的请求。饭还没吃完,APP已经开发完成。这种现实中“AI做事”的场景,正在逐步变为常态。
不仅如此,有开发者在多个社区(如Hacker News、Reddit)中表示:Manus能够处理更复杂的JSON逻辑、Bash脚本调用,甚至配合外部API,实现初级自动化部署。
四、商业模式:按“复杂度”付费的任务积分制
当前,Manus AI采用的是“按任务复杂度消耗积分”的计费模式,用户可选购两种不同的套餐,分别提供不同数量的Credits(积分)。
- **简单任务:**如生成文案、分析一段文字,积分消耗较低;
- **复杂任务:**如创建应用、设计系统架构,则消耗较快。
这种设计鼓励用户在“成本控制”与“效率最大化”中做出平衡选择,也推动用户更深层次探索AI助理的实际价值。
五、为何被称为“第二个DeepSeek”?
在中国乃至亚洲AI生态中,DeepSeek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开源模型之一,其推理能力、长文本处理能力、以及多模态能力使其在全球范围占据一席之地。
Manus AI虽然起步略晚,但凭借相似的技术背景(同样有中国团队参与),以及快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使用用户群体的能力,不少业内人士将其视为“第二个DeepSeek”。
不过,需要指出的是,DeepSeek以模型研发和开放为主,而Manus AI则以“代理执行”场景落地为核心,两者虽相似但分工不同,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互补型存在。
六、结语:AI代理时代正在加速来临
从ChatGPT到Claude,从DeepSeek到Manus,我们正逐步走进一个以“AI做事”而非“AI说话”为主的时代。
Manus AI代表的是“下一代人工智能使用方式”:你不再只是与AI聊天,而是将它视为“团队一员”,布置任务、传达目标、实时修改、持续优化。
这样的智能体,将成为无数创业者、产品经理、内容创作者的理想搭档。
而这,仅仅是开始。